“十三五”時期,全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堅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期望和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動全區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取得新發展新成就。
著力改善群眾住房條件,住房發展向住有所居目標大步邁進
內蒙古把住房保障工作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不斷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擴大住房保障范圍,持續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笆濉睍r期,全區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67.7萬套,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的62萬套目標,約158萬居民搬出棚戶區住進樓房。不斷健全公租房保障制度,共有31.9萬戶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5.3萬戶困難群眾領取了租賃補貼,城鎮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內蒙古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作為一項穩投資、擴內需、惠民生的重大舉措,確保抓出實實在在的成效。制定印發了《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廳際聯席會議制度,組織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明確老舊小區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改造內容、改造規范,為各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提供標準依據。競爭性選擇了14個完善類、提升類改造項目進行試點示范,積極探索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推進、居民參與、資金共擔等可借鑒、可復制的機制。采取多層次培訓、調研督導、召開現場會等措施,推動全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區累計投資50多億元,改造老舊小區1870個,加裝電梯235部、新增配套停車位16880個、加裝充電樁等充電設施2589個,新增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養老、托幼、助餐、家政服務、便民市場等39處,惠及居民25.1萬戶。
內蒙古充分發揮住房公積金惠民生促發展作用,進一步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全面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持續優化服務效能,擴大住房公積金受益人群,2016年以來累計支持約36萬繳存人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購買住房。
著力解決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針對2015年以前一些建設項目審批手續不完善,房地產開發企業自行調整功能、變更規劃、資金鏈斷裂等原因,出現大量“辦證難”“回遷難”“入住難”等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推動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妥善解決城鎮國有土地上房屋權屬登記等歷史遺留問題的指導意見》,深入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著力解決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全區共排查出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項目2995個、140.5萬套、1.56億平方米。通過綜合分析研究、找準工作路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按照購房人無過錯即辦理的原則,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分批次、分類別解決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截至目前,全區已累計解決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項目共2722個、132.09萬套、1.46億平方米,占比分別為90.9%、94%、94.1%。
深入開展房地產市場亂象集中整治,全區共約談1021家開發企業,下發整改通知書1050份,現場整改項目445個,注銷446家企業開發資質,處罰507家房地產企業,罰款920萬元。追繳、歸集住宅專項維修資金1.93億元。對435家房地產中介機構下達整改通知書,對156起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商有關部門聯合實施懲戒152家。全面推行房屋買賣合同、房屋租賃合同、房屋抵押合同網簽備案制度,加強房屋交易資金監管,從源頭化解風險隱患。
著力補齊城市建設短板,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
2016年以來,全區完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500億元,全區城鎮市政設施指標在全國的排名不斷提升,其中城市供水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建成區道路面積率、污水處理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6項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建成一批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學校、醫院等大型文化體育衛生設施。已創建國家園林城市10個,國家園林縣城13個,自治區園林城市18個,自治區園林縣城45個,自治區園林城鎮4個。13個城市完成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工作,4個城市被列為全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生態環境不斷完善。積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自治區級歷史文化名鎮5個,公布歷史文化街區22條(片)、歷史建筑388處,確定呼和浩特市、扎蘭屯市為自治區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全面開展盟市所在地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各盟市政府所在地以街道為單位開展示范片區建設,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已達到80%以上。
著力加強精細化管理,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內蒙古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重要指示,“做細”“做精”城市管理工作。先后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意見》《內蒙古自治區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等文件,為全區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提供行動指南和工作標準。建立自治區城市精細化管理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建設覆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的數字化城管執法平臺,城市市政市容、環境衛生、空間秩序、交通管理、應急管理等方面長效管理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基本實現精細化管理的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城市日益干凈、有序、安全,市容市貌整體提升。
著力落實住房安全有保障脫貧攻堅任務,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深入推進
內蒙古自治區高度重視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工作,按照中央“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把建檔立卡貧困戶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實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脫貧攻堅任務,著力補齊農村牧區貧困人口住房安全短板,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2016~2020年,全區共完成農村牧區危房改造任務47.7萬戶,安排補助資金62.9億元,全區13.7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共支持34萬戶農村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貧困群眾改造危房,為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作出了積極貢獻。
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人民期盼”出發,以“人民滿意”落腳,逐步解決群眾關心的人居環境痛點難點問題,不斷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擴大農村牧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加大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力度,積極建立長效機制。截至目前,全區3個一類旗縣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了全覆蓋,19個二類旗縣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行政村96.35%、較大自然村94.59%,76個三類旗縣實現人居環境干凈整潔基本要求。全區1324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全部完成整治,整治率100%。興安盟突泉縣成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
著力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
內蒙古通過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優化結構,強化市場監管、扶持骨干企業發展,積極促進建筑業轉型發展,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區建筑業在產業規模、經濟效益、綜合實力、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顯著增強,企業總數大幅增加,隊伍規模不斷擴大,高資質企業明顯增多。近5年來,建筑業增加值占自治區GDP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
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積極推廣BIM技術,推動建筑業與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在呼和浩特市建設兩處被動式、超低能耗住宅示范項目,總建筑面積25.6萬平方米。積極發展綠色建筑,2016年以來新建建筑工程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7513.47萬平方米,年增幅超過40%,其中847.58萬平方米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
著力深化審批制度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進一步整合行政審批職能職責,梳理行政審批事項,集中行使審批權限,科學再造審批流程,極大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和質量。整合了4個處室21項行政審批職能,成立行政審批處,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將原來10個審批系統整合再造為一個審批系統,基本實現“一網通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分步推動證書電子化應用,目前已累計發出電子證照14800余本。壓縮時限,精簡審批材料,實行“容缺+承諾”制,企業資質、人員資格注冊壓縮至5~18個工作日內辦結,精簡了30項申報材料,對16項申報材料進行了容缺受理,共55項申報材料進入首批承諾制清單。
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實現審批流程、信息數據平臺、審批管理體系、監管方式“四統一”,全面落實“減、放、并、轉、調”等措施,已基本建成全區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進一步清理規范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全區已累計精簡和規范審批事項341項。
科學謀劃“十四五”,明晰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工作思路
科學謀劃“十四五”發展,對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和對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統籌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更新、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房地產調控、鄉村建設、建筑業轉型升級等工作,加快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方式,著力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質量,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品質,推動全區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城市體檢和網格化管理為重要抓手,綜合運用法治化、社會化、智能化、標準化手段,有效治理城市病,努力實現精細化管理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因地制宜構建綠道系統,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系統推進城市內澇治理。開展綠色社區創建和居住區補短板工作,推進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標準化。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工作,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全面推動城鎮市政基礎設施提質增效。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網配套建設和改造力度,提升再生水利用率。推進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改造建設,提高水質監管能力。加快城鎮生活垃圾分類配套體系建設,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城鎮供熱設施建設和改造。加快沿黃流域供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地級缺水城市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
大力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結合農村牧區危房改造,持續改善農牧民居住條件,逐步提升農房建筑質量和居住品質。進一步完善農村牧區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強收運處置設施建設,優化收運處置設施布局,不斷提高農村牧區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實施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以黃河流域和“一湖兩?!敝苓吔ㄖ奇倿橹攸c,全面提升建制鎮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加強歷史文化名鎮(村)和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保護和管理工作,做好國家和自治區重點鎮及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的保護發展工作。
不斷完善城鎮住房供應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不斷改善住房困難家庭的居住條件。完善保障性租賃住房體系,加大重點群體精準保障力度。著眼于解決新市民住房困難,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到2025年年底,基本完成全區2005年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積極推進建筑業轉型發展。加快轉變建造方式,推動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深化應用自主創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加強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推動綠色建筑由單體、組團向小區化、區域化發展。加強建筑節能監管,推動建筑能效水平穩步提高。
聯系人:高志強
手機:13614862626
電話:0476-5330777
郵箱:1455471129@qq.com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北工業園區18號